小金属&新材料双周报:稀土磁材陆续获得出口许可证,需求疲软下锑价持续调整
领 涨 个 股 |
名称 | 相关 | 涨跌幅 |
---|
资 金 流 入 |
名称 | 相关 | 净流入(万) |
---|
投资要点:
稀土:国内价格震荡,部分磁材厂拿到出口审批等待价格突破。近两周,氧化镨钕下跌1.11%至44.4万元/吨,氧化镝保持平价,为163.00万元/吨,氧化铽下跌0.69%至715万元/吨。受4月4日中国限制7种中重稀土相关产品出口影响,5月海外氧化镝、氧化铽暴涨,欧洲氧化镝由250-310美元/公斤上涨至700-1000美元/公斤(涨幅204%),氧化铽由930-1000美元/公斤上涨至2000-4000美元/公斤(涨幅211%),海外缺货大涨而国内涨价相对一般主要受出口限制影响导致国内外两市场割裂导致。2025年6月20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加快稀土出口审批流程,以缓解全球供应链紧张局势,截至目前部分企业已陆续获得出口许可证,稀土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突破。后续可关注:1)稀土总量控制意见稿落地时间;2)稀土配额;3)缅甸稀土矿进口。稀土作为高胜率板块,中重稀土弹性更大。建议关注:广晟有色、中国稀土、北方稀土、金力永磁、宁波韵升、正海磁材等。
钼:供给端收缩预期叠加需求不弱,钼价高位震荡。近两周,钼精矿价格下跌0.52%至3845元/吨度,钼铁(Mo60)价格下跌0.81%至24.45万元/吨。供给端,钼精矿预期收缩信号逐步显现;需求端,下游需求保持稳健,刚性需求持续释放。矿端率先上调报价,提振产业链涨价信心,后续重点关注钢招情况。建议关注:金钼股份。
钨:供给端推动,新高后钨价高位震荡。近两周,黑钨精矿价格下跌0.58%至17.10万元/吨,仲钨酸铵价格下跌0.40%至25.20万元/吨。供给端,钨精矿开采指标缩减,近期钨矿资源放量较少,矿端品味下降及资源属性提供强力支撑,矿价持续高位试探。需求端,国内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以刚需采购为主。近年来钨丝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可用于光伏领域切割硅片,或可用作人形机器人的钨丝腱绳,新领域应用有望打开钨需求增长空间。建议关注:中钨高新、厦门钨业、翔鹭钨业、章源钨业。
锡:现货紧张远期预期缓解,供需双弱下震荡为主。近两周,SHFE锡下跌1.15%至26.06万元/吨,LME锡上涨0.08%至3.24万美元/吨。供应端,一方面云南精炼
锡冶炼企业开工率受缅甸原料短缺保持低位,另一方面刚果(金)Bisie锡矿复产进入第二阶段,首批原料预计6月陆续到港。整体呈现现货供应偏紧,远期原料或逐步缓解的格局。需求端,高价锡锭导致电子及家电行业补库意愿低迷,下游厂家以刚需采购为主。供需双弱之下预计价格维持震荡运行。建议关注:锡业股份、华锡有色、兴业银锡。
锑:供应端边际改善需求弱势分化,锑价持续调整。近两周,锑锭价格下跌5.81%至20.25万元/吨,锑精矿价格下跌5.33%至17.75万元/金属吨。供给端,中缅口岸物流修复超预期,6月锑精矿进口量增30%至3000吨,锑价已跌破行业平均成本线引发减产和恐慌抛售。需求端,光伏玻璃采购放缓,阻燃剂出口疲软,军工及铅酸电池需求稳定。供给改善需求走弱下锑价持续调整,近期国内大型冶炼企业控制出货节奏,暂停低价抛货,锑价有望阶段性筑底。建议关注:华锡有色、湖南黄金、华钰矿业。
核聚变新材料:可控核聚变产业商业化持续加速,上游材料有望充分受益。可控核聚变产业商业化发展持续加速,产业链上游材料具备广阔蓝海空间。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披露,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已完成建造,标志着可控核聚变工程化进程实质性突破。(1)国内方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2025年1月创下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世界纪录,新一代“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等离子体运行,自主研制的磁流体控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2)国际方面,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第二个真空室模块(6号模块)完成吊装并精准落位,标志ITER装配工程稳步推进。我们认为,可控核聚变产业正处于技术持续突破,商业化项目持续落地的高景气度阶段,上游材料端相关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此进程,对应产品具备广阔蓝海空间。建议关注:安泰科技、东方钽业、西部超导、中洲特材。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进出口政策变动风险等。